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:记者永远处在黄金时代

文字:高伊琛图片:汤锦沛编辑:郑雅丹发布时间:2014-11-14

11月12日晚,《南方人物周刊》主编徐列在广外南校首次发声,以“如何写好人物报道”为主题与同学们交流。讲座反响热烈,提问环节在主持人屡次提醒“这是最后一个问题”中不断延长。

“请问您怎么看待新闻记者的衰落”,新闻专业大一员工谢亦欣问,“记者并没有衰落。现在是传统媒体衰落、新媒体兴盛的时代,而记者永远处在黄金时代”,徐列如是回答。

徐列谈人物报道

“记者要从理想的角度看现实问题”
“人物周刊创刊十年,作为主编,我写了无数检讨”,徐列将“有种”作为人物报道应该具备的第一个因素,并以其中一期封面人物浦志强为例进一步解释。“将其放在封面,在于我们认为他是社会的中坚力量。”

虽然现在经济高速发展,但思想领域没有长足的进展,在这种情况下,将这样的人物放在封面是要承受风险的,这种风险小到主编检讨,大到职位变动。徐列讲道,封面图中,记者特别设计要浦志强拿着一根点燃的火柴,拍下这张照片,要表达的意思不言而喻,光明就在前方。从现有的管理法律上也许会觉得浦志强有问题,但从长远上从历史上来看,要让人民用自己的声音投出票,决定这是对的还是错的。

“做一个新闻从业者首先要是一个理想主义者”,徐列说,记者要从理想的角度看现实问题,“一本杂志的高度取决于它的思想深度,要能告诉人们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,怎么解决这些问题”。从华师专程赶来听这场讲座的吴同学说,徐列谈的“理想主义”是他此行最大的收获,身为《师大青年》的记者,他说,“我们做选题的时候,很多情况都会觉得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也不可以做,但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为自己上的枷锁。”

讲座现场座无虚席

“仅有激情还不够,新闻是一门吃苦的行当,对每个事件的关注,对每个细节的深究,对每个人物的追问,决定了你拿到的料有多少,它的真实性有多大。”徐列说,从拿到名人及经纪人的联系方式,到用采访提纲打动其接受采访,再到利用短暂采访时间挖到料,无不考验着记者的专业精神。

“有种、有料、有趣”是徐列总结的人物报道三要素,“有种就是有骨气,有料就是有干货”,他解释道。有趣是要有服务意识,知道读者喜欢看什么,同时也是受商业主义的驱使,徐列说,“商业”不是个坏词,是尊重消费者的需求,而无论是否商业化,杂志的基本标准就是对人的平等尊重。

广外新闻系的谢亦欣同学向徐列提出“在做新闻时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差距,有些想要表达的无法表达,应该怎么办”。徐列说道,或许你有百分之三十是不能做到的,但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你可以做到,那么你把你可以做的百分之七十尽力做好,努力拓展你的界限。”

现场提问环节

“通过一个人的故事,写出一个时代的故事”
评述是在多数情况下,是因为采访不到当事人而不得已为之。大量的评述语言都是个人主观意见,既有叙事又有评论,通过外围采访,或是传记作者自己在了解大量信息后对人物的评价。“每个人物报道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,是记者眼中的这个人”,徐列说,新闻要求记者写作不要带个人感情,然而评述体则要求记者对人物盖棺定论,一般年轻记者不会做这样的报道,因为不具备能力对人物进行评判。

“可以说,将录音放在那里完成采访,稿子就完成了一大半,这就是对话体”,徐列说道,用这种方法写作可以直指核心,又能看到不同记者的提问呈现出采访对象不同的层面。昂山素季是缅甸民族女神的代表,记者通过自己的方式发表了国内对其的第一篇专访。记者用什么方式说动了她接受采访呢?徐列说明道,记者通过联系其助手表达采访意愿,昂山素季答应了采访要求却无法敲定采访时间,两位记者在缅甸等待半个月,正准备放弃之际,昂山素季接受了采访。这篇文章的诞生不仅取决于记者对国际问题的判断力,同时也规定记者有良好的对话能力,“思想上要有交流、有冲突”,这些都是对记者素质的要求。

当“新新闻主义”把文学手法引入新闻报道后,“特稿”便成了新闻报道中独具魅力的文本,与叙事体、评述体不同,特稿更像是小说,吸引读者阅读,也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。其结构的设置,细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都体现了文学的生动和丰富,“但这又不是虚构的故事,每一个信息都有其出处”,徐列说。特稿被认为是记者最想表达的文体,能够体现出个人风格,语言表达模式、结构模式都不一样,葆有记者对时代的深度思考和思想贡献。

“通过一个人的故事,写出一个时代的故事,这是最高的境界,也是人物周刊想表达的——一个人和一个时代,”徐列说。